【五洲四海外文人】李大清:乡音难改,游子情深-凯发k8官网手机版

【五洲四海外文人】李大清:乡音难改,游子情深-凯发k8官网手机版

【五洲四海外文人】李大清:乡音难改,游子情深


发布时间:2022-11-25      浏览次数:

人物名片:李大清,湖南省怀化沅陵县人,厦门大学1975级外文系日语专业本科、1980级日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校友。现任日中和平友好联络会秘书长、日中创新协会理事长、日本华人华侨创新协会会长、株式会社日中开发董事长,湖南省政协海外发展顾问,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讲座教授等职,厦门大学日本校友会创会会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日本校友会名誉会长,并担任中国多所著名高校客座教授及客座研究员。

杂交水稻 开启厦大情缘

1972年,高中毕业的李大清成为一名知青,被分配到沅陵县木马岭良种示范农场。当时,农场的主要任务之一是配合袁隆平杂交水稻制种以及野败(花粉败育的野生稻,简称“野败”)型三系杂交稻雄性不育系的育种科研实验工作。作为一个刚刚毕业的高中生,李大清并不知道这一实验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性意义,他只是听从技术人员的安排,和其他同志一起踏踏实实地劳作。1975年,杂交水稻雄性不育系育种“温汤去雄”实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农场的育种工作成绩显著,李大清的优异表现得到了农场领导和技术人员的高度肯定,在通过了农场考试和县高中及县政府的推荐后,李大清成为了一名厦大学子,自此开启了他与日语的不解之缘。

“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从知青到大学生是人生的一大转折。”李大清如是说。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李大清家里就开办了私塾学堂。受到父辈们的影响,他从小读书刻苦自觉,上大学一直是他梦寐以求的事。上山下乡期间,他放弃了参军和去国营工厂当工人的机会,就是为了等待上大学,圆自己的大学梦。

对于被推荐到厦门大学日语专业学习,李大清坦言毫无思想准备。在那个学习资料相对匮乏的年代,他对日语专业一无所知。1975年,李大清入学时,学校使用的课本不少内容还是《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的日文版。“听日本广播电台录音(短波放送)必须在得到批准的情况下几个人一起才能听,录放机一个班只有一台,轮流使用,字典和参考书也非常少。”然而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求学条件下,李大清和他的同学们,通过反复的模仿录音和朗读背诵,打开了日语世界的大门。1978年,李大清到桂林参加毕业实习,期间一次工作机会为几位来华旅游的日本海员担任陪同翻译,这是他第一次在生活中见到日本人并将所学专业用于实践。“我说的词语有一些他们听不懂,很可能是比较老的日语说法或是生硬的书面语。不过我记得他们夸奖了我的发音和语调。”没有去过日本、也没有接触过日本人,能将日语学习到这样的水平,李大清表示,这多亏了在厦大求学期间遇到了黄国雄和林为龙两位恩师。

黄国雄老师来自中国台湾,1946年就读于厦大会计系,日语说得很地道。在李大清的记忆里,黄老师是一位受人敬重的长辈,他热心于教育事业,对学生认真负责,耐心细致、诲人不倦。黄老师将李大清视作得意门生,在缺乏充足学习资料和语言环境的情况下,黄老师逐字逐句地教他标音调,准确地为他念诵每一段课文,为了有更多的时间一起练习,黄老师甚至与他同吃同住。这样的学习经历也为他后来从事日语相关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李大清来说,林为龙老师更像是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林为龙老师比他大不了几岁,是从东京归国的华侨,因为热爱阅读,他们以书会友,中日文相互交流学习,很快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林老师克服困难、在厦大图书馆封存的图书里借到了日语版的《基督山伯爵》,一边用日语诵读、一边用日语讲解给他听。后来,也是在林老师的引荐下,他才有机会参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日语播音的招聘选拔,获得了与林为龙老师搭档播出科技日语讲座的机会,并参与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期天日语的播音。

厦园的数载求学时光,在李大清的记忆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学习知识,增长本领,幸得恩师,结识伙伴。这些关于青春的故事,随光阴流转,像一杯陈年的桂花酒,品一口,唇齿留香。时至今日,李大清总会回想起,晨读时他喜欢爬上五老峰,寻一块石头落坐,石边的灌木林生长着相思树,清风吹来,风情无限。那是他与厦大的专属回忆。

外文学院第一届日语专业研究生与黄国雄教授(1980年于上弦场)


学以致用 推进中日友谊

1978年,李大清从厦门大学日语系本科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航空学院,在由第三机械工业部等部委举办的“外训部”出国培训班任教。凭借着培训教学工作中的出色表现,1987年获公费奖励名额以访问学者(副教授)的身份赴日本深造,先后于日本国立语言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在国立静冈大学以外国人研究员身份进行合作研究,并兼任静冈产业大学非常勤讲师教授中国文化。后来,经国务院原副总理、外交部部长黄华介绍,李大清于1992年进入日本前外务大臣园田的事务所工作,担任原众议院议员园田夫人的私设秘书,从事中日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工作。在此期间,他曾作为陪同翻译和联络秘书参与了多位日本首相以及前首相还有世界一流企业总裁等高层政界、商界人士访华和中日交流活动,也曾参与中国国家领导人访日接待活动及中日双方国家交流计划的执行等。在园田事务所10年的工作经历,不仅使他得以为中日友好交流贡献了一份力量,也为他日后围绕这一领域开展的诸多事业奠定了基础。

在李大清看来,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古往今来渊源已久,文化方面也有共通的传承。因此,加强对话、增信释疑对两国的和平友好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他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自己作为陪同工作人员拜访日本时任首相细川护熙,细川首相在临别之际对中方来访人员说:“很高兴与你们度过充实的一天,如果一生为一日,我的一生中有这么多时间都与中国有关,不要等到明天,我们握手前行,中国和日本没有理由不世世代代友好交往。”细川首相“一日一生”的理念令李大清深受感动,此后,他也将自己的每一日与中日友好交流关联起来,转眼便已奔走半生。

1996年至今,李大清始终担任着日中和平友好联络会秘书长一职,这是一个在日本颇有影响的社会团体,旨在积极推进日中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人际关系等领域的友好交流,致力于同日中两国人民一道齐心协力为全世界的和平友好事业作出贡献。不仅如此,李大清还积极参与日中创新协会及日本华人华侨创新协会的各项工作,积极推进日本与中国间技术、人才、资本、市场各个阶段的高精准对接,为两国民间经济交流提供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高效互动平台。2019年,日中创新协会响应g20峰会号召,成功举办日中企业交流会,推动了中日高新产业园区合作项目的新进程。

旅日35载,李大清始终活跃在促进中日友好交流的事业中。他似一条纽带,更是一道桥梁,践行着一个日语学者的使命。而正是与他一样的条条“纽带”,串联起了无数个关于中国与日本的故事,正是如他一般的道道“桥梁”,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时任日本首相细川护熙会见中国代表团(左一为李大清) 


赤子之心 思乡忧国

独在异乡三十余载,李大清对于母校、对祖国总有着剪不断的眷恋,理不清的离愁。多年来,他始终热心于校友会事业,积极筹备校友会活动。他组织创建了厦门大学日本校友会,在担任厦门大学日本校友会会长期间,多次组织校友会成员向母校捐赠樱花树苗,以表感恩之情。在李大清心中,樱花盛开是春日里最盛大的演出。每年4月,既是樱花盛开的时节,也是母校厦门大学的生日,这些樱花树在装点厦园的同时也见证着母校的发展壮大,这是日本校友对于母校的拳拳深情。

多年来受聘国内多校客座教授,分别在清华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举办学术讲座,同时积极参与母校的各类相关活动,在外语学院举行学术讲座。2021年为庆祝厦门大学百年校庆,4月9日下午在德贞楼313会议室,外文学院邀请知名院友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讲座教授李大清教授做客院友沙龙,带来主题为“德不孤,必有邻——浅析中日间交流的认识障碍”的讲座活动。李大清教授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角度切入,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中日文化的差异以及中日关系的发展走向,剖析了国家行为背后更深层的政治、文化因素,给在场的老师同学们以新的视角解读中日关系发展,也鼓舞着在场同学精深专业知识,用全球化视野观察天下事。

人们常说,乡音难改,乡愁难却。李大清表示对家乡的思念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加浓厚。“喝一碗沅陵家乡的酒,解渴乡思又一年。”思乡总是始于味蕾却不止于味蕾,李大清早已把自己对故乡的一腔赤诚化作担在肩头的责任。2020年1月,李大清受聘湖南海外发展顾问,受邀参加湖南省省政协全会,在北京飞往长沙的途中,飞机因大雾迫降南昌,他仍坚持在机场换好出席会议的正装,便连夜打车奔赴长沙。经过5个小时的奔波,最终准时抵达会场。花甲之年的李大清对于家乡的事业仍然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他希望自己有机会为湖南“引进来,走出去”建言献策,为湖南省的发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贡献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李大清虽远在海外,却始终心系祖国。多次号召日本华人华侨创新协会理事团成员捐款捐物。2月初,疫情日趋严峻,直航湖南长沙的特殊运输通道援助物资大量积压,航空公司人手紧张,李大清立刻提出为航空公司提供无偿的志愿服务,召集志愿者专程从东京前往大阪,协助有关捐赠机构和机场前台装箱搬运。当日本疫情日趋严峻时,他又积极参与北京市,湖南省以及多所高校的抗疫物资无偿援助活动,给在日华人华侨以及日本友好团体和院校送去捐赠口罩和防疫用品。“山川异域同云雨,一衣带水月共天。对于中华儿女来说,无论在哪里,只要祖国需要,我们就会立即行动起来,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李大清如是说。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李大清受邀出席国庆阅兵和招待会,2021年再次受邀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国庆招待会。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际,心系祖国,积极参与建言献策活动,为推动家乡的发展献智聚力。

少小离家,乡音无改。对于李大清而言,故乡是幼时的记忆,而祖国是此生难以割舍的情愫。月是故乡明,游子的深情是虽相隔万里,灵魂深处却始终保有的一丝羁绊和无限牵挂。


【原音回放】:“在我的创业概念里,不仅包括中日两国的经济贸易往来,还有两国间的民间交流事业。对这份事业而言,重要的不是巨额的交易,而是不可替代的沟通和情谊往来。”

(文/王萌 指导老师/杨盛澜 图/受访者提供)

    原文刊发于:“天南地北厦大人”https://alumni.xmu.edu.cn/info/1019/5934.htm

网站地图